編輯注:物流O2O,這個隱藏在熱鬧的to C市場背后的互聯網創業領域,已然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網易科技將通過系列報道,來細細闡述這個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本篇主要談同城物流O2O的發展現狀。
本篇我們不探討類似達達、人人快遞以及外賣配送等模式,而是更多地集中在以貨運為主的同城物流O2O?! 鼍埃?.小A剛好打算搬家,而需要叫一輛面包車,實際情況則是滿墻的搬家小廣告讓他不知如何選擇。
2.一對新婚夫妻,剛從建材市場選購完裝修材料,而這個時候剛好市場內在推廣一款可以隨時呼叫面包車的軟件,隨機安裝使用,發現標準化的服務和低于普通的價格。
3.連鎖的商鋪,需要穩定、安全的車輛每天在固定時間幫忙從郊區的倉庫將貨物調配到幾個商鋪,選擇誰提供這樣的服務則成為了難題。
4.每每到雙11、618這樣的電商購物節,電商為了保證物流時效,在自營體系無法滿足的情況下,需要調配大量的同城配送,而這個時候大量閑置的車資源則成為了選擇。
這四個場景了基本覆蓋了整個同城物流鏈條上出現的幾種主要的情況,這個隱藏的巨大市場,開始成為巨頭和創業者競爭的領域。
同城物流O2O的幾個玩家都在覆蓋的領域進行業務擴展,有投資人士向網易科技解釋到,同城貨運的市場在短時間內通過資本就拉開了差距,在接下去的時間這個差距將會更加明顯。該人士稱,貨運O2O市場有點類似B2B市場,傳統的補貼并不能奏效,考核標準更多是能否快速的在業務、服務、效率上提升。
目前同城貨運O2O基本分為1、2場景下的即時貨運需求,以及3、4場景的計劃物流需求。
藍犀牛CEO王粟向網易科技介紹到,目前在同城物流市場上,即時需求與計劃需求的占比為6:4。同時根據藍犀牛提供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大約有20萬輛貨運車輛,每天產生40萬訂單,客單價150元左右,而全國同城貨運市場相當于30個北京的規模,全國同城貨運市場一年大概達到8000億。
以上的數據更多只是參考。但,從幾個數據來看,市場夠大,同時需要滿足的需求也更大。
即時需求補貼模式并不適用
同城物流O2O中的即時需求是同城貨運中*頻繁發生,發生場景*多的品類,同時,問題也*明顯即——貨與車不能匹配帶來的服務無法滿足。
圍繞著這個問題,大量的創業者開始從簡單的撮合交易的模式進行,但是從目前來看單純的撮合交易功效有限。
從即時需求來看,過去類似小區搬家等服務價格不透明、服務無法保證等問題依然存在,從目前來看,類似藍犀牛、58速運、一號貨車等都開始通過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和價格體系構建自己的業務模式。
即時需求通過線上模式到底能產生多大的價值?從共享經濟的話題背景下,整個社會閑散資源是否能得到利用成為未來關注的焦點。同時,此前大量即時需求都存在貨運需求較大的物流園、批發市場等場景,這些場景地同時也是貨車聚集的地方,大量貨車存在結伙拉活甚至用行業的潛規則運營著該區域。
線上平臺如何打破這樣的局面也是難題,現階段*直接的就是通過價格,類似藍犀牛、58速運等在創立之初即通過一口價的模式打破價格的潛規則。
隨著價格標準透明的體系逐漸建立,下一步則需要將需求搬到線上,首先對于貨車司機來說,對于平臺服務產生依賴*關鍵的就是與平臺之間的交易關系需要多次撮合。
在王粟看來,通過將過去非標準的服務標準化,大大增加了效率,對于貨車司機來說,效率的增加可以縮短單位時間的服務時長。
而在一號貨車彭浩看來,整個貨與車匹配過程呈現階梯式的發展過程,“車貨匹配就是從需求上的**對接,合適車型的匹配,合適司機的匹配。另外一個城市也需要從戰略上考慮到開發多少客戶,匹配多少司機?!?/p>
當然,這一切的發展都有賴于平臺數據的積累,幾大平臺在2015年曾掀起一波貨運補貼的價格戰,但是在類似低頻次的業務體系下,補貼更多是為了打破傳統的價格體系,通過低價吸引用戶,通過低價將線下服務線上化。
進入2016年,各大平臺都在減少這樣的補貼行為,幾個業務負責人不約而同的認為,補貼行為只是暫時性的,同城貨運領域需要依賴數據和服務將行業標準提高。
討論完同城即時需求這個大類,我們再來看看計劃物流市場還有那些痛點有待完善。
計劃物流難道就一勞永逸嗎?
過去在商超、快消品的配送上,大類商戶對于供應鏈的服務滿意度并不高,首先供應鏈物流成本高,服務效率低。
但是計劃用車領域的機會也很明顯,需求明確,服務標準化高,平臺只需要將效率、質量、需求三者平衡就能產生很好的實效。
當然,痛點明顯,難度也很大,創業的互聯網物流公司如何能建立數據化的體系呢?云鳥副總裁趙倩介紹,滿足服務首先需要滿足用戶需求,這就需要足夠多的車輛和人員,其次,數據和技術對于平臺的服務必須產生支撐。
趙倩舉例到,通過云鳥配送和東方餃子王的合作為例,由于云鳥的TMS(運輸管理系統)能夠根據車輛在途情況監控和優化線路,成功將東方餃子王此前600多元/車的物流成本降到500多元/車,線路也從此前的一車五點變成了一車六點,提高了物流效率。
當然,這樣的案例成為云鳥現階段快速發展的重要參考,同時在整個供應鏈的發展上,云鳥開始嘗試從上下游分別突破來產生更大的業務效能。